旧站回顾
栏目分类
全部
木材科学
森林保护
森林培育
森林资源
生态环境
行业新闻
专题服务
登录
|
注册
|
关于我们
首 页
森林资源
森林培育
森林保护
生态环境
木材科学
专题研究
专题服务
区域发展
国际林业
科普知识
森林培育
湖南主要造林树种数据
湖南油茶种质资源数据
湖南主要菌类数据
南方主要造林树种
共享网站
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
湖南省数据分中心
重庆市数据分中心
浙江省数据分中心
云南省数据分中心
湖南主要菌类数据
下载
种名
拉丁名字
分布地域
查看
毒粉褶菌
Rhodophyllus sinuatus
分布广泛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20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红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的膨大。孢子印粉红色。孢子多角,(8~11)μm×(6.5~8)μm。
毒红菇
Russula emetica
河北、 吉林、 河南、 江苏、 安徽、 福建 、湖南、 四川、 甘肃 、陕西 、广东 、广西、 ...
查看
分布地域:河北、 吉林、 河南、 江苏、 安徽、 福建 、湖南、 四川、 甘肃 、陕西 、广东 、广西、 西藏、 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珊瑚红色,有时退至粉红色,菌盖直径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老后中部稍下凹,光滑,粘,表皮易剥落,边缘有棱纹。菌肉白色,味麻辣,薄,近表皮处粉红色。菌褶白色,较稀,长短不一,菌褶近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白色或部分粉红色,长4~8cm,粗1~2cm,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刺,(8~10.2)μm×(7~9)μm。褶侧囊体近披针形或近梭形,(58~110)μm×(7.6~15)μm。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毒蝇口蘑
Tricholoma muscarium
。此种原发现于日本,湖南、湖北等地区有分布。
查看
分布地域:。此种原发现于日本,湖南、湖北等地区有分布。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中央突起,近斗笠状。盖直径3.5~5cm,表面灰色带绿色,具有似放射状细条纹,中部色深,边缘往往开裂。菌褶白色至污白色,弯生,稍密,不等长。菌肉白色。菌柄圆柱形,长3~5cm,粗0.8~1cm,表面污白色并有纵条纹,内部松软。孢子无色,椭圆形,光滑,(6.1~8.1)×(3.3~5)μm。褶缘囊体近棒状,(30~45)μm×(7.6~10)μm。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群生
短裙竹荪
Dictyophora duplicata
分布于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大,高12~18cm。菌托粉灰色,直径4~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5cm,具显著网格,内含有绿褐色臭而粘的孢子液。顶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直3~5(6)cm,网眼圆形,直径1~4mm。夏秋季在地上单生或群生。
多根硬皮马勃
Scleroderma polyrhizum
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近球形,有时不规则形,未开裂前宽4~8cm 。包被厚而坚硬,初期浅黄白色,后浅土黄色,表面常有龟裂纹或斑状鳞片,成熟时呈星状开裂,裂片反卷。孢体成熟后暗褐色。夏秋季在林间空旷地或草丛中或石缝处单生或群生。
多形炭角菌
Xylaria polymorpha
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四川、西藏、海南等。
查看
分布地域: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四川、西藏、海南等。
形态特征:子座一般中等,单生或几个在基部连在一起,干时质地较硬,上部呈棒形、圆柱形、椭圆形、亚铃形、近球形或扁曲,高3~12cm,粗0.5~2.2cm,内部肉色,表皮多皱,暗色或黑褐色至黑色,无不育顶部,柄部一般较细,生腐木上者较生土中腐木或腐木裂缝中的要细长,往往生木头上的基部有绒毛。子囊壳近球形至卵圆形,埋生,直径500~800μm,孔口疣状,外露,子囊圆筒状,有长柄,(150~200)μm×(8~10)μm ,孢子单行排列,梭形,常呈不等边,褐色至黑褐色,(20~33)μm×(6~11.4)μm。 生于林间倒腐木、树桩的树皮或裂缝间。单生或数枚群生一起。记载可药用。往往发生在木耳、香菇段木上,不过腐朽力弱。
多汁乳菇
Lactarius volemus
广东、广西、四川、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海南、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吉林、黑龙江...
查看
分布地域:广东、广西、四川、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海南、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山西、西藏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4~12cm,幼时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脐状,伸展后似漏斗状,表面平滑,无环带,琥珀褐色至深棠梨色或暗土红色,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在伤处渐变褐色。乳汁白色,不变色。菌褶白色或带黄色,伤处变褐黄色,稍密,直生至延生,不等长,分叉。菌柄长3~8cm,粗1.2~3cm,近圆柱形,表面近光滑,同盖色,内部实心。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具小疣和网棱,(8.5~11.5)μm×(8.3~10)μm。褶侧囊体多,近圆柱形、棱形,淡黄色,明显壁厚,(35~110)μm×(8~12.5)μm。夏秋季在针阔叶林中地上散生、群生至稀单生。可食用。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90%。含七元醇,可合成橡胶,幼小子实体含量高。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方孢粉褶菌
rhodophyllus murraii
分布广泛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特征:子实体弱小。菌盖直径2~4cm,顶部具凸尖,黄色到橙黄色,表面丝光发亮,湿润时边缘可见细条纹。菌肉薄,近无色。菌褶近粉黄色至粉红色,稍稀,不等长,弯生至近离生,边缘近波状。菌柄细长柱形,黄白色,光滑或有丝状细条纹,长4~8cm,粗0.2~0.4cm,内部空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粉红色。孢子有四角呈方形,粉黄褐色,光滑,(9~12.8)μm×(8~10)μm。褶缘囊体袋状,无色,(5.1~11.4)μm×(10~12.7)μm。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单生或成群生长。记载有毒。外形与赭红粉褶菌相似,且颜色差异较大。据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
绯红湿伞
Hygrocybe coccinea
分布于四川、湖南、台湾、西藏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四川、湖南、台湾、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2~5cm,初期近半球形顶部凸起似钟形,边缘内卷,后期近扁平中部钝凸,湿时表面粘和湿润,红色至亮橘红色,光滑无毛,有时边缘有细条纹。菌肉近似盖色或淡红色,脆而薄,无明显味。菌褶近直生至弯生,密或稍稀,较宽,厚,橙红或橙黄色,不等长,边沿平滑。菌柄圆柱形或扁压或扭曲,光滑或有纤毛状条纹。春至秋季在林中草地上成群生长。可食用。
肥脚白鬼伞
Leucocoprinus cepaetipes
广东、海南、香港、河北、湖南等。
查看
分布地域:广东、海南、香港、河北、湖南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白色,菌柄基部膨大成球形,有菌环而无菌托。菌盖直径2~5cm,扁半球形,开伞后中央凸起,具有细小、松软易脱落的污白色鳞片,中部浅朽叶色,边缘有条棱。菌肉白色,味苦,很薄。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细长,白色,内部空心,长3~5cm,粗0.3~0.5cm,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可达0.8~1.2cm。菌环生菌柄之中部。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至椭圆形,(6~8)μm×(4~5)μm。常在园中地上或稀疏的林地上群生或近丛生。
肺形侧耳
Pleurotus pulmonarius
西藏、河南、广西、陕西、广东、新疆等。
查看
分布地域:西藏、河南、广西、陕西、广东、新疆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4~8cm,可达10cm,扁半球形至平展,倒卵形至肾形或近扇形,表面光滑,白色、灰白色至灰黄色,边缘平滑或稍呈波状。菌肉白色,靠近基部稍厚。菌褶白色,稍密,延生,不等长。菌柄很短或几无,白色有绒毛,后期近光滑,内部实心至松软。孢子无色透明、光滑,近圆柱形,(8.1~10.7)μm×(3~5.1)μm。夏秋季生阔叶树倒木、枯树干或木桩上,一般丛生在一起。
粉柄黄红菇
Russula farinipes
分布于广东、云南、湖南、江苏、吉林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广东、云南、湖南、江苏、吉林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5~lOcm,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至平展,中部稍下凹,暗黄或土黄色或带褐色,中部色深,表面似有细小鳞片,边缘有颗粒状的长条棱。菌肉白色,味辣,气味不难闻。菌褶白色至浅土黄色,直生,近等长。菌柄长5~7cm,粗1~1.8cm,圆柱形,或基部稍细,白色至污黄色,松软至空心。孢子无色,具疣刺,近球形至宽椭圆形,(6~7.5)μm×(5~6.5) μm.褶侧囊体顶端乳头状,梭形至纺锥形,(60~85)μm×(8~10.5)μm。夏秋季于针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记载经煮洗加工后可食用。
粉红地星
Geastram rufescens
分布于河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江苏、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河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江苏、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或中等,在开裂前埋于土或地面基物下,近似球形,顶部咀部不明显 。成熟后开裂外皮层开裂为6~9瓣 ,反卷 ,张开时总直径可达5~8cm ,外层松软常与砂粘结成片状剥离,中层纤维质,干后外表呈蛋壳色,内侧菱色。内层肉质,新鲜时很厚,常裂成块状脱落,干后变成棕灰色至灰褐色的薄膜。内包被无柄,膜质,肉粉灰色,直径1.5~3cm,粗糙至绒状,顶部不定形或撕裂成口。孢子球形,褐色,具小疣,3.5~5.5μm。孢丝管状,厚壁,褐色,不分枝,粗3~6.5μm或更粗。夏末秋季在林间地上成群或分散生长。 可药用。
粉迷孔菌
Daedalea biennis
吉林、辽宁、河北、甘肃、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福建、...
查看
分布地域:吉林、辽宁、河北、甘肃、四川、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福建、台湾等。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一年生,近革质至革质。菌盖半圆形,(3~7)cm×(3~12)cm,厚1~2mm,米黄色至浅肉色,无环带,或有不明显环纹,有黄褐色绒毛,边缘薄锐且波浪状至瓣裂,菌肉白色至近白色,厚2~7mm,上层松软而下木栓质,无柄或有侧生或近中生的菌柄,长可达5cm。管孔多角形或迷路状至渐裂为锯齿状,白色,孔深2~4mm,孔径0.3~1mm。有囊体,近棒状。担子棒状,具4小梗。孢子椭圆形、卵圆形至近球形,无色,光滑,(4.5~6.5)μm×(3.5~4.5)μm。生于栎、山杨、枫香及苹果等阔叶树干上或木桩上,有时生松树腐木上。此种可引起树木、倒木、枕木等木质白色腐朽。另外,该菌液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粪鬼伞
Coprinus sterquilinus
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广西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菌盖直径2.5~4cm,高5~7cm,初期短圆柱形或椭圆形,纯白色,有鳞片,后变为圆锥形,渐平展,灰色,中部浅褐色,边缘有明显的棱纹,灰褐色至黑色。菌肉白色,较薄。菌褶白色,后变粉红色至黑色而自溶为黑汁状。春末及夏、秋雨后,产生在粪堆上。
粪生光盖伞
Psilocybe coprophila
分布广泛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褐色。菌盖直径1~3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初期边缘有白色小鳞片,后变光滑,暗红褐色至灰褐色。菌褶直生,稍稀,宽,污白、褐色到紫褐色。菌柄柱形,稍弯曲,长2~4cm,粗0.5~1.5cm,污白至暗褐色、菌幕易消失。孢子印带紫褐色。孢子椭圆形,光滑,(11~14)μm×(7~8.5)μm。褶侧与褶缘囊体近似,(23~39)μm×(7.8~12.8)μm。 在马粪或牛粪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湖南和西藏等地。 此种有毒。因个体小,生粪上,一般不会有人采食,但记载含致幻觉物质。
粪生黑蛋巢菌
Cyathus stercoreus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香港、陕西、四川...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香港、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形态特征:子实体杯形,高0.5~1.5cm,宽0.3~0.5cm,有粗毛,开始棕黄色,后变淡黄色或灰色,有时毛全脱落呈深褐色,无纵纹。内侧光滑,深灰色,后期近黑色。小包黑色,扁圆,直径约2mm,由菌丝索固定于杯中,小包壁的外层同褐色粗丝组成。在粪上或垃圾堆上群生。 此菌可药用,用于止胃痛。其味稍苦。
佛手爪鬼笔
Pseudocolus schellenbergiae
分布于台湾、香港、广东、海南、安徽、云南、湖南等地。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于台湾、香港、广东、海南、安徽、云南、湖南等地。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幼时菌托污白,包裹呈卵圆形,高l.5~2cm,直径1~1.5cm。成熟菌托破裂柄伸出后,高4~8cm,粗可达4~5cm.柄厕柱形,中空,近白色至粉红色,上部分呈角状分枝3~4个,橘红色,初期分枝顶端连接一起,后期分离,内侧有纵向皱褶且附有暗褐色具臭气味的孢体。孢子无色透明,光滑,椭圆形,(4~5) μm×(1.5~2.5) μm。夏秋季于林中腐殖质多的地上或腐朽木上生长。有记载无毒可食,往往因色彩艳丽、形似佛手特殊状,又因孢体具臭气味而误认为有毒。另外有认为此种等于三叉爪鬼笔。
茯苓
Poria cocos
分布广泛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特征:子实体巨大,菌核直径20~50cm,近球形或不规则块状,深褐色或暗棕褐色,内部白色或稍带粉红色,鲜时稍软,干时硬,表面粗糙,或多皱呈壳皮状,粉粒状。子实层白色,老后变浅褐.生菌核表面,平伏,厚3~8mm。管孔多角或不规则或齿状,孔口0.5~1.55mm。孢子长方形或近圆形,(7.5~8) μm×(3~3.5)μm。野生茯苓菌核主要生松树根上,偶见于杉、柏、柳等根部。以南方各省区分布比较广泛。茯苓菌核属中国传统药用真菌,常以“闽苓”、‘安苓”、“云苓”著名。主要药用或作为保健品。茯苓含有多种有效成分,现代研究试验对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达96.88%。
辐毛鬼伞
Coprinus radians
分布广泛
查看
分布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初期卵圆形后呈钟形至展开,直径2.5~4cm,高2~2.5(3)cm,表面黄褐色,中部色深且边缘色浅黄,具浅黄褐色粒状鳞片在顶部较密布,有辐射状长条棱。菌肉白色,很薄,表皮下及柄基部带褐黄色。菌褶直生,白色至黑紫色,密,窄,不等长,自溶为黑汁状。菌柄较细,白色,圆柱形或基部稍有膨大,长2~5cm,粗0.4~0.7cm,表面在初期常有白色细粉末。柄基部的基物上往往出现放射状分枝呈毛状的黄褐色菌丝块。孢子印黑色。孢子光滑,黑褐色,椭圆形,有芽孔,(6.5~8.5)μm×(3~5)μm。
第
4
页 共
16
页
306
条 显示
61-80
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
下一页
尾页
地址:长沙市韶山南路658号 电话:0731-85578728 网址:
www.hnsdc.org
版权所有: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Copyright ©2015 HNSDC.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5000302号
网站总访问量:13805040